剃刀邊緣

白露前的造句

老愚:雲霧乃自然物,即使濃霧蔽日,伸手不見五指,心情也是愉快的。霾是人類製造的毒氣,任何時候都不會讓人高興。

【霧霾】生活在帝都,我已經分不清霧與霾、雲與霾了。雲霧乃自然物,即使濃霧蔽日,伸手不見五指,心情也是愉快的,似乎覺得老天爺在和人嬉戲;壓城的烏雲,也不會使人恐懼,它頂多變成急雨、大雨,雲開雨停,又是一番好光景。霾是人類製造的毒氣,任何時候都不會讓人高興。霾鎖京城,我不願做霧中的貓,只希望呼吸到一口潔淨的空氣。

【噪音】我感覺,中國人在任何地方都會被噪音侵犯。住屋是一座塔樓,戶主時時更換,每當房產公司業務員喜滋滋成交一筆生意,住戶的災難就來了。最厲害的一次,樓上竟然有四戶同時裝修,令人有置身戰場之感。對裝修隊而言,時間就是錢,他們不會遵守物業管理的任何規定,也不會有任何顧忌。如此一來,電刨聲隨時響起,電梯隨意佔用,樓下空地常年堆滿裝修產生的垃圾。單位又如何呢?突擊裝修的辦公室,地面坑坑窪窪,下水道時常堵塞,窗戶動輒脫落,屋頂逢大雨就漏水,須常年維修,便時常弄出動靜;租出去的房間逐個裝修,每天叮叮噹噹不消停;樓外不遠處有人施工,時不時響起令人心悸的擊打聲。外出就逍遙了麼?長假去南方朋友家,隔壁正在裝修;陪朋友去醫院探望病人,醫院外面正在施工,吊塔嗡嗡,鐵器鏗鏘……諾大的中國,真的找不到一塊安靜的地方了麼?

【歸元《道德經》】「每次當一個片段歸其位時,彷彿能聽到原本的榫卯結構合一而發出清脆的聲音!」五十一歲的廈門學者普朗光宣稱,現在通行的八十一章《道德經》並非老子原本,只有他據此編成的六十四章版纔是承載其真義的原本(《<道德經>歸元真經》,東方出版社出版)。只要讀到本書第四章首段:「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是謂玄德——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爲和。」你就會意識到:他確實顛覆了《道德經》。且慢說不,請聽學者崔文華先生的讚語:「普朗光先生既不依循傳統,也不傍從西學,而是獨闢蹊徑,把五千言《老子》重做點斷句讀,分剖歸類,竟成六十四章《道德經》,使得這部中華元典呈現了不同往昔的文字面貌。這不是單純的字詞訓詁,段讀章裁,而是源於視角全異的思辨闡釋,爲兩千多年的《老子》研究別開生面。」作者把一本貌似供統治者使用的馭民術,還原成修行人的經典。「《道德經》中有上上乘禪法,有上上乘密法,其所揭示的大道真理,與大乘佛教經典《楞嚴經》《金剛經》《六祖壇經》無異。」普朗光據此斷定,上上乘修行大法的源頭就在兩千五百年前的中國,而釋迦摩尼「直到最後時刻纔在《大般涅槃經》中有全面論述」。

您已閱讀53%(999字),剩餘47%(88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