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毒跑道

毒跑道事件:「國家標準」背後的玄機

周健:相關部門高估了用行政手段解決「毒跑道」問題的有效性,社會缺乏公平和正義纔是「毒跑道」頻發的核心。

國慶前,社會公衆的目光都聚焦在安檢設備「弱光子」之上,假期中,又轉移到各地「景點爆棚」的囧事。在自媒體時代,大量的資訊讓每個人都越來越以爲自己纔是世界的中心,娛樂閹割使得那些帶著一身疲憊爲這個世界的悲苦吶喊的人,被一些人指責爲「憤青」、「偏激份子」或「負能量」。

在我看來,生活的艱辛和思考的不易,讓年輕人用娛樂和槽點降解生活的壓力無可厚非,但如果把嚴肅的話題討論演變爲幼稚的爭吵或無知的雜耍,等待我們的就會是無數和「毒跑道」類似的問題,在被「冷卻」之後,依然會在眼皮底下繼續發生。

2016年6月,北京白雲路小學疑似「毒跑道」事件讓公衆義憤填膺,家長的驚慌失促成北京市西城區教委決定「剷除」符合「國標」的「毒跑道」;在媒體的「吐槽」之下,教育部要求各省開展排查工作,上報的排查情況,停建塑膠跑道2191塊,剷除93塊。甚至教育部還由國家督學帶隊,聯合檢測、招投標專家組成的三個調研組赴相關地區就「塑膠跑道」開展專項個案綜合調查。承諾調查後將會同相關部門對學校塑膠場地的招標採購、安裝施工、質量檢查、監理驗收、招投標等過程加強監管。官方這一些列措施無疑是一針強烈「鎮靜劑」,迅速地安撫住了驚慌失措的學生家長和羣衆,不得不說,把「鎮靜劑」看成問題已經解決是喫瓜羣衆一直以來的悲哀之處。

您已閱讀14%(539字),剩餘86%(33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