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丁香園前CTO馮大輝與老東家之間的期權糾紛引發圈內熱議,此事也讓衆多的網路行業從業者開始疑惑和擔憂:自己已經參與的股權激勵計劃,或者潛在東家手中揮舞著的期權方案,到底是不是一張廢紙?而企業也擔心因爲期權協議不夠規範,而和員工發生糾紛。
我曾爲很多創業公司設計股權激勵方案,既有VIE結構也有普通的人民幣結構,法律檔案的具體條款也差別不小,但共同的體會是激勵方案要考慮到公司和員工之間的利益博弈,要追求在公司從小到大過程中利益分配的相對公平,否則糾紛很難避免。
考慮到大部分人對「股權激勵」、「期權」、「股權」之間的關係理解都不到位,在此先簡要梳理:從字面上看,「股權激勵」即以企業股權來激勵員工努力工作,如果員工在短期內就取得了企業許諾的股權,需求得到滿足,動力就會下降,這是「獎勵」而非「激勵」;要實現「激勵」,必須將員工獲得收益的時間推後,並使可獲收益的價值與企業接下來一段時間的發展緊密關聯,讓員工與公司成爲「利益共同體」,實現激勵的目的,這種機制就稱爲「股權激勵」。
您已閱讀12%(438字),剩餘88%(31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