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中國創新的正確姿勢:鏈接酷炫和傳統

董潔林、李威:在中國產業空間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玩轉炫酷黑科技,另一個是傳統產業。無論是從業者人數還是經濟產出,傳統產業都仍然是中國工業的脊樑。

在中國產業空間裏有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一個是玩轉炫酷黑科技的世界,那裏高學歷人才成堆,海歸人頭攢動。他們玩的是人工智慧、機器人、AR/VR、無人機、無人駕駛車、乾淨能源、奈米材料、生物製藥……這些都是世界科技創新高地矽谷的熱門玩意,全球科技人才追求的金字塔頂尖,媒體報導的亮點,創投追逐的獵物,也是中國各級政府熱捧的戰略新興產業,各種人才計劃、優惠措施、投資基金、專門產業園區紛紛應運而生。這個世界是時代寵兒們的樂園。

另一個是傳統產業的世界,這個世界裏的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不高,工藝流程古老,設備技術含量不多,所做的產品雖然具有悠久的歷史,但近年來不景氣,國內外市場都逐步萎縮,四面八方的競爭壓力讓傳統產業舉步維艱。政府經常喊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口號,但「雷聲大、雨點小」實質舉措並不多,也少有民間資金、鮮有高科技人才進入這些產業。新聞界只有在歷史和考古板塊讓這些產業的人和事偶爾露個面。這個世界是陳舊的,與時代漸行漸遠。

其實,仔細翻開行業賬本,無論是從業者人數還是經濟產出,傳統產業都仍然是中國工業的脊樑。例如紡織行業,中國產能佔據了全球半壁江山,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約佔40%上下的份額。作爲紡織子行業的絲綢產業是中國最爲悠久傳奇的一個產業,有5千年歷史,有現成的世界大規模市場需求,有無可爭辯的「絲綢故鄉」的品牌認可。然而這個產業目前的狀況並不樂觀。中國絲綢協會2015年公佈的數字顯示,2014年全國絲產量14.64萬噸,較2010年下降13.64%;絹絲產量11307噸,較2010年下降79.47%;綢緞產量7.17億米,較2010年下降7.45%;蠶絲被產量2474萬條,較2010年成長24.95%。可見這幾年中國絲綢行業總產值和產能都在明顯萎縮。

您已閱讀21%(729字),剩餘79%(27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