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國經濟成長下行的未減壓力備受全球關注,但近距離觀察中國內部各地區的成長模式,卻告訴你不一樣的故事。中國國家統計局近年來公佈的31個省市季度和半年度GDP成長數據顯示,重慶和貴州這兩個西南省市,最近的經濟表現非常出彩。而同樣是資源豐富的山西,雖距離北京不遠,則日落西山。巨大的成長差異也在都曾是重工業主導的省份出現。一個刺眼的現象是,天津、山東和江蘇成長強勁,而東北三省和河北則出現了經濟衰退。
地區成長格局發生的這些明顯變化,與其說刻畫了總體成長率的下行趨勢,還不如說顯示了成長動能的改變。那些成長率強勁的省份,無一例外地歸因於本土服務業相對於製造業的擴張。即便是出口佔比較高的上海和浙江,也因爲服務業的超常成長而大大減輕了出口市場的收縮對本地經濟成長造成的巨大沖擊。
2008年,隨著全球經濟進入危機後的「新常態」,中國經濟不得不加快了「再平衡「的步伐,以適應外部市場需求的變化。「再平衡」意味著中國的成長需要從長期以來依賴鼓勵出口加工的產業政策向更多依賴國內本土消費者多樣化需求的成長促進政策調整。
您已閱讀22%(452字),剩餘78%(15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