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WeChat羣廣泛流傳一位哈佛女孩的愛國演講影片。至今無法理解自己當時爲什麼要點開看,因爲觀看時心底泛出的那股冷徹心扉的悲涼讓我難以忘懷。這位哈佛女孩在影片中所表現出來的對政治學基本常識的驚人無知,對事實的選擇性描述和對邏輯的無視讓我極度失望。
不過,她非常善於敘事。敘事能力的強弱在於是否成功將別人帶入自己構建的話語體系。很明顯,對於沒有接受過批判性和邏輯思維訓練的人來說,她富有感染力的敘事風格充滿迷惑性。那麼,她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首先,將國家擬人化。共情是道德的起源,人類所共同擁有情感在互動中形成了人類社會默認的行爲規範。因此,愛國主義之所以在人類各種道德原則中佔據重要地位,其根源在於能夠引起一國公民的情感共鳴。然而,愛國主義所賴以維繫的,往往是在共同歷史記憶和情感體驗中塑造的一種具有國家形象的人格。當國家人格化了,國民便可以與該人格進行情感互動,由此產生共情。尤其是經過社會化,該人格更加豐富多元,愛國者得以在互動中產生強烈的情感體驗。哈佛女孩在影片和後來發表於FT中文網的文章中充滿了對國家擬人化的描述,她口中和筆下的國家就像一位慈祥的母親或父親,賜予了兒女們穩定安康的生活。
您已閱讀19%(496字),剩餘81%(20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