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People’s Daily)今年5月刊發的一篇頭版文章對中國整個官僚體系造成了不小的衝擊。文章援引一位身份不明的「權威人士」的話,提醒執政黨中國共產黨機關報的讀者警惕中國舉債成癮的風險。
經歷了開年股市、匯率危機引發的動盪後,中國政府需要用第一季度強勁的成長數據重塑外界對其有能力管理好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信心。所以,4月15日公佈的一季度6.7%的經濟增速讓政府鬆了一口氣。然而,這種感覺並未持續多久,因爲人們擔心經濟成長是以犧牲金融紀律爲代價換來的。僅在1月份,各銀行新增貸款就達2.54兆元人民幣(合3800億美元),助長了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催生了大宗商品交易的新泡沫。
中共及政府內部人士表示,那篇直言必須作出改變的文章出自劉鶴之手。劉鶴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主要經濟智囊之一,擔任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此類領導小組已存在數十年,但在習近平2013年3月當選國家主席後,它們被賦予新的突出地位——習近平利用這些小組讓自己成爲自鄧小平以來中國最具權勢的領導人。
您已閱讀9%(444字),剩餘91%(428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