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博物館島上的博德博物館,你可以看到年輕的敘利亞講解員在解說帕爾米拉(Palmyra)雕塑,這些講解員都是不久前從敘利亞逃到德國,他們的家鄉帕爾米拉城已經被ISIS摧毀。我們訓練這些年輕的難民,讓他們用阿拉伯語爲來自敘利亞、伊拉克的同胞們講解故鄉的文物古蹟。」普魯士文化遺產基金會(Prussian Cultural Heritage Foundation ) 主席赫爾曼•帕爾辛格 (Hermann Parzinger) 向演講廳內擠得水洩不通的觀衆們說。
這是歌德學院花了兩年時間,結合全世界160個分部力量籌備的《分享的遊戲:文化與社會中的分享與交換》文化研討會。爲期三天的研討會在德國啓蒙運動的中心兼助長納粹力量的魏瑪舉行,一共有來自40個國家,100多位學者、哲學家、理論家、音樂家、藝術家、建築師、行動主義分子,以及各式各樣的專業人士參與。75場研討會中有以浮士德與魔鬼爲故事的線上遊戲,也有經濟學家傑里米•裏夫金 (Jeremy Rifkin) 談《分享在第三次工業革命與零邊際成本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演講,而帕辛格所討論的是《被分享的遺產》,探討該如何詮釋與分享非歐洲以及來自其他殖民地的文化遺產。同臺發表看法的還有歌德學院的院長克勞斯-迪特爾•萊曼 (Klaus Dieter Lehmann)、前大英博物館館長與洪保論壇創辦人之一的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egor),以及歷史學者西格麗德•威格(Sigrid Weigel)。
研討會的主題雖然叫「分享文化遺產」,討論的內容多半侷限於「如何在德國的博物館內展出來自其他世界的文物來與參觀者分享?」。對於外來的文化,博物館應試著理解文化差異,像繪畫在伊斯蘭文化中的意義與西方社會是不同的。讓文物來源國的策展人詮釋自己的文化,這類型的作法已經被許多博物館採納。但博物館仍然可以提供其他方式的「分享」。帕辛格指出在2003年,柏林民族學博物館將館藏的貝南雕塑出借到巴西里約文化中心,許多黑人血統的巴西人第一次接觸自己非洲根源的文化,文化中心頓時像是朝聖殿堂,超過130萬人參觀這個展覽。民族學博物館「讓當地的人有機會認識自己的文化,或是從更廣泛的角度來認識自己的文化。這不是自大,而是分享。」帕辛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