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初的「白衣女孩怒斥號販子」,到最近的「魏則西事件」和廣東陳仲偉醫生遇襲被害事件,都表明中國醫療供給矛盾異常突出。相比於廣大患者剛性成長的醫療需求,中國醫療資源不但總量供給嚴重不足,而且供給結構扭曲,一些供給嚴重短缺的領域被低端劣質供給趁機佔領;大城市的大醫院集中了優質醫療資源,卻無法滿足患者的就醫需要,導致看病難的問題常年無法解決;被公衆寄予很大希望的民營醫療領域,目前卻存在嚴重的逆向淘汰:有實力、守規矩的民營資本想進入醫療領域遇到種種體制機制障礙而難以進入,部分劣質民營醫院,通過不規範宣傳來牟取暴利。在醫療領域供給側矛盾的催化下,層出不窮的惡性傷醫案件已經成爲嚴重撕裂社會的傷口,造成醫患關係嚴重對立。一系列醫療突發事件表明,多年以來由於醫療體制改革不到位造成的醫療亂象,正在成爲社會矛盾的爆發點,醫療供給側改革迫在眉睫!
供給總量不足,供給結構不合理
經過60餘年的發展,中國的醫療衛生條件顯著提高,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到2015年成長到76.34歲,已接近發達國家水準。尤其是SARS疫情發生之後,中國每萬人口醫院衛生院牀位數、每萬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等指標均大幅上升。但是中國的醫療資源供給在總量上仍然處於不足的狀態。中國的人均衛生費用僅爲美國的3.2%,醫師密度爲美國的60%,護理和助產人員密度爲美國的15.4%,醫院牀位數密度與美國相當,但是僅有日本的28%。
您已閱讀13%(589字),剩餘87%(378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