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能源

中國亟需解決煤電業產能過剩難題

華北電力大學袁家海:建議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全部凍結核準新建煤電項目,紅色預警省份的煤電項目全部緩建,以電力體制改革和市場化來治本。

在長期電力供應能力不足的環境下,近期,項目覈准(進入管制)、年度發電計劃和標杆上網電價政策這一組合,成了塑造中國發電企業超穩定經營預期的「鐵三角」。然而,筆者認爲,在需求成長放緩、電源建設嚴重過剩、市場改革深化的外部環境下,煤電很快將面臨全行業虧損的境地。

4月25日,由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和筆者共同發佈的《中國燃煤發電項目的經濟性研究》報告,以微觀經濟分析的主流方法和情景展望的研究視角,對中國煤電項目經濟性的「當前」與「未來」進行了系統詳實的量化評價。我們認爲,煤電企業「當前」的盈利水準是價格扭曲造成的「錯誤假象」,而在變化的市場與體制環境下「未來」繼續大上煤電項目,盈利預期黯淡。

最近兩年,煤電企業利用上網電價與煤價間的不合拍,實現了歷史最好利潤。在電力消費增速超低之際,2015年的新覈准煤電項目卻創了歷史記錄。覈准權下放固然是煤電投資衝動的「催化劑」,但真正的利益動因卻是價格扭曲使發電企業形成的「錯誤盈利預期」。

您已閱讀18%(413字),剩餘82%(18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