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2月,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與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在雅爾達舉行峯會後的回國途中,在停泊在蘇伊士運河大苦湖的美國海軍「昆西號」(USS Quincy)戰艦上會晤了沙烏地阿拉伯國王阿卜杜勒•阿齊茲•伊本•沙烏地(Abdul Aziz ibn Saud)。已經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的羅斯福,爲戰後的中東格局奠定了一塊基石。大體來說,美國將保證伊本•沙烏地統治的這個阿拉伯王國(用了30年、歷經52場戰爭才用武力統一)的安全和完整,而沙烏地將保證以合理價格輸出石油。
在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對沙烏地阿拉伯展開卸任前的最後一次訪問之際,美國與如今由不可預測的新掌門人執掌的沙烏地王室的緊張關係,讓這一持續70年的協議出現裂痕。與此同時,基於頁岩的能源革命顯示出美國有能力擺脫對沙烏地和海灣國家石油的依賴。歐巴馬的主要外交政策成就是國際大國與伊朗去年達成的核協議,而這爲沙烏地阿拉伯所憎恨,該國瓦哈比(Wahhabi)教派對遜尼派伊斯蘭教作出排他的宗派解釋,對伊朗的什葉派伊斯蘭以及遍佈阿拉伯世界(從伊拉克到黎巴嫩)的什葉派網路充滿憎恨。
甚至在2013年伊朗核協議僅僅處於脆弱的臨時階段時,沙烏地阿拉伯就感覺深受冒犯,拒絕了該國先前大力爭取的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非常任理事國席位。但美國與沙烏地的分歧早就在逐步積累,這始於下列事實:2001年9月11日襲擊美國的恐怖分子主要是沙烏地人,他們的頭目奧薩馬•本•拉登(Osama bin Laden)也是沙烏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