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烏地

美國應反思與沙烏地關係

FT專欄作家加德納:沙烏地王室對歐巴馬失望有一定道理,但在它威脅要疏遠美國之際,自由民主國家巴結一個君主專制國家的時代也許應該結束了。

1945年,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前往雅爾達與溫斯頓•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和約瑟夫•史達林(Joseph Stalin)舉行峯會。回國途中,他在停泊在蘇伊士運河的一艘美國軍艦上會見了阿卜杜勒•阿齊茲•伊本•沙烏地(Abdul Aziz ibn Saud)國王。已經解決戰後歐洲安排問題的羅斯福,爲戰後的中東格局奠定了一塊基石:美國將幫助伊本•沙烏地剛剛用武力統一起來的王國,保障它的安全和領土完整,而沙烏地方面將保證以合理的價格源源不斷向西方供應石油。但現在,這個協議看上去可能將土崩瓦解。

沙烏地阿拉伯如今由伊本•沙烏地年邁的兒子們執掌大權,該國對美國近年的中東政策極爲不滿,以至於上月它史無前例地拒絕接受它剛剛當選、各國覬覦的聯合國安理會(UN Security Council)非常任理事國席位。雪上加霜的是,據路透社(Reuters)報導,沙烏地諜報機構負責人班達爾•本•蘇爾坦(Bandar bin Sultan)親王私下表示將疏遠美國,而曾經長期領導該國諜報機構的圖爾基•費薩爾(Turki al-Faisal)親王公開嘲笑了美國的敘利亞政策。

兩位親王均擔任過沙烏地駐美國大使,深諳美國政策制定的變幻莫測。他們不一定代表著疾病纏身的沙烏地國王阿卜杜拉(King Abdullah)的態度。但這兩個人絕非庸才。

您已閱讀32%(580字),剩餘68%(120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