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智庫

中國外交政策的新調整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貝德:中國當下正在經歷一個全新的階段,瞭解中國領導人對全球秩序的看法的形成過程,將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新階段的內涵。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由於歷代領導人對「何爲國際秩序?」持迥異的看法,中國經歷了數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這些不同看法反映出中國領導人看待現有秩序時隱含的複雜而矛盾的心理,這在不同時期以不同面貌展現出來。中國當下正在經歷一個全新的階段,瞭解中國歷代領導人對全球秩序的看法的形成過程,將幫助我們進一步瞭解新階段的內涵。反思過去七十年間中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延續性和變化會幫助我們更好地從已知事物中分辨出何爲真正意義上前所未有的。

一個國家發展軌跡中的變化通常被看作是國家領導人個人視野的體現,這也適用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習近平早已證明他是一位有決斷力的領導人,比前任更加強有力,他決心不僅要治理好中國,更有志於力促中國的轉型來應對一系列懸而未決的重大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國內,但也包括國際挑戰。當我們思考中國領導人對這個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國家可能產生的影響時,回望1972年的一個歷史片斷或許會有所啓迪。尼克松總統在會見毛主席時曾說:「主席您改變了這個世界,」毛主席的回答後來被廣爲流傳:「不,我只是改變了北京郊區範圍的幾件事情。」毛的話在當時只是過謙,但可以肯定的是,毛的確改變了中國的進程,而在某種程度上,習近平也是如此。然而毛的回答也提醒我們,國家的巨大轉型通常是歷史的產物,而非某個強勢領導人的一己之言。理解1949年以來中國對於國際秩序看法的演變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看清習近平在中國如何看待世界和期望如何與世界互動這一問題上的重大影響。

習近平的外交政策──致力於國際體系

您已閱讀11%(640字),剩餘89%(49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