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在南海諸羣島持續加快的填海工程引起了東南亞國家和美國的強烈反應。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歐陽玉靖甚至聲稱「中國擁有劃設防空識別區的權利」。這對東南亞國家來說,中國對爭議海域的主權化措施是一種帝國的傲慢延伸。而在美國軍方看來,該行爲無異於挑釁美國在亞太的勢力存在或破壞當下的勢力平衡。
美國外交圈一直是由現實主義者主導的,自由主義只是豐富了政策制定者定義、獲取利益的角度和方式,這一點與歐盟國家迥然不同。現實主義者認爲,中國在南海和其它在一系列問題上採取日益強硬立場的背後,一定有某種戰略性而非僅僅是戰術性的轉變。連中國的學者也承認,習近平上臺以來中國的外交基調由「韜光養晦」轉爲「奮發有爲」。那麼,推動這一轉變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國際權力結構變化並未主導中國外交轉變
您已閱讀10%(337字),剩餘90%(31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