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見上圖)接受《財新週刊》的專訪,這是其沉默數月後與市場交流的重大事件,其回答明智而務實。這次專訪透露什麼與人民幣有關資訊?(1)人民幣發生一次性大幅貶值的可能性很低。(2)供應方的結構性調整將是本屆中國政府的主旋律。需求管理和外匯干預只是波浪,結構性調整纔是潮汐。(3)人民幣指數仍然被高估,適當調整既合時宜又在所難免。筆者認爲,人民幣指數高估幅度在12%左右。(4)人民銀行對於人民幣一籃子貨幣採取務實而非武斷的態度,一籃子貨幣權重設置有靈活性,未來或將加入反映宏觀數據的因素。中國外匯交易中心(CFETS)人民幣指數僅僅是個起點,並非刻板標準。(5)考慮到中長期金融市場改革相悖,北京實施資本控制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其對現有法律法規的執行程度可能會加強。我們相信中國外匯儲備將持續下降的主因在於大量被壓制的民營部門資產對外多元化需求。
一次性貶值與漸進性貶值。國家政策制定除了客觀邏輯,主觀判斷和文化差異往往起決定性作用。香港、新加坡和瑞士有很多相似之處,如經濟規模,發展水準,開放程度以及金融的重要性; 然而其匯率制度卻截然不同。香港採用無對沖的固定匯率制度,瑞士央行則運用靈活的市場決定機制,而新加坡則介於兩者之間既靈活又不乏規則。相似經濟體的匯率制度差異正好強調了文化差異在決定匯率制度時的重要性。客觀上選擇靈活或固定匯率並沒有絕對標準,而中國的外匯機制將從香港框架移動到新加坡框架,從與美元大幅掛鉤移動到以一籃子指數爲指導。
理解央行的偏好非常重要。一方面,中國文化應對變化時偏向漸進性而非「冷火雞」法,而在人民幣該如何調整的市場爭論中,文化因素可能正與之相關。主張人民幣一次性大幅貶值的羣體多半是西化的華人或外國人。如果中國一次性大幅削弱人民幣,或可有效削弱人民幣貶值預期,從而對資本外流有立竿見影的效果。而主張漸進性調整的多半是傳統華人。該理論強調流動性優勢,並注重其他資產價格風險。一次快速大幅貶值理論上可以防止資本外流,但很容易引發全球和國內金融市場無休止的緊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