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上海會議上,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今晨關於房地產市場「個人加槓桿的邏輯是正確的」的論述,引發了市場的強烈關注。在整體經濟放緩的大背景下,刺激國內需求似乎難以避免。值得注意的是,在匯率聯動更加明顯的全球背景下,中國的經濟政策可能產生更加顯著的國際影響。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都很少聽到類似「國際匯率政策合作」這樣的表述,而在G20上海峯會之前,市場卻突然開始對所謂的「新廣場協議」討論熱烈。今天上午,在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的新聞發佈會中,他也提及:「G20就是一種加強各國之間政策協調的機制,至於說G20是否會專門就匯率進行協調,過去沒有這麼做,現在有個別人提出這樣的議題,那麼我們今明兩天看看G20是如何討論這樣的問題。」
所謂的「新廣場協議」,最早來自於德意志銀行的一份報告。提出這一設想的主要原因,是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德銀認爲,中國持有的海外資產總量僅爲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相對於多數發達國家來說還非常小,比如說美國持有的海外資產爲GDP的130%,日本爲GDP的160%,英國則達到了驚人的500%。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未來可能面臨更爲嚴峻的資本流出,因此貨幣貶值的壓力較大。一旦人民幣貶值,美元則將面臨升值,而這可能帶來更加嚴重的國際不平衡。基於這樣的圖景,德銀提出全球主要央行賣出美元資產,買入人民幣,以阻擋人民幣的貶值,而這也類似於在1984年達成的「廣場協議」。
您已閱讀27%(592字),剩餘73%(15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