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RMB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因何受限?

埃坎諾皇家學院奧特羅-伊格萊西亞斯:「強大的國家擁有強大的貨幣」,中國當然配得上擁有強大的貨幣,但這需要付出代價。若中國希望進一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就必須從制度上轉變政府角色,使其從金融體系的主角轉變爲主要監管者。

對於中國央行來說,前不久人民幣被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特別提款權(SDR)是一場重大勝利。數年來,中國央行一直聲稱人民幣應當被納入這個頂級儲備貨幣俱樂部。

對歐洲人來說也是一場勝利。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他們離開了美國所倡導的強硬路線,認爲人民幣應該被納入SDR,儘管中國對其資本賬戶施加管控、並且大舉干預匯率。德國、法國和英國認爲,近年來中國實施了諸多自由化改革,應該予以獎勵並進一步鼓勵其推行改革。

儘管自2009年以來人民幣國際化迅速發展,但是一些制度因素——2016年初的市場動盪就是表現症狀——卻阻礙著人民幣地位的進一步上升。這反映在,與中國作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第一大經濟體的地位相比,人民幣的使用有限。

您已閱讀18%(317字),剩餘82%(146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