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達佛斯

後史諾登時代的悖論

FT專欄作家拉赫曼:史諾登事件後,華盛頓和矽谷之間分歧加劇。但因歐洲和中國對矽谷巨擘的敵意,美國政府又覺得有必要維護本國企業的利益。

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永遠改變了網路空間的國際政治。2013年,這位美國國家安全局(NSA)前合約員工洩露了有關美國政府監控網路的程度,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抗議。最初很大一部分辯論集中於強化網路私隱的呼聲。自那以來變得明顯的是,在後史諾登時代,網路空間的國際政治對幾乎每一個重大的公共政策領域(包括商業、經濟、國家安全、間諜活動、以及關鍵基礎設施的彈性)都有巨大影響。

在美國,史諾登洩密導致華盛頓和矽谷(Silicon Valley)之間的關係嚴重惡化。谷歌(Google)和Facebook等美國網路經濟的巨擘被客戶可能對其服務失去信任的風險嚇壞了。作爲應對,它們加速部署有望保護客戶私隱的新技術和加密形式。

不幸的是,在人們加劇擔憂網路私隱的同時,公衆對恐怖主義威脅的焦慮也在加深。NSA和英國政府通訊總部(GCHQ)等西方情報機構擔心,通訊加密將使網路「陷入黑暗」——使它們更難以監測潛在的恐怖襲擊。結果是矽谷和華盛頓之間發生對峙,其背景是可能出臺新法規。

您已閱讀29%(444字),剩餘71%(10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