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教育

學校配置淨化器的決策邏輯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聶日明:空氣淨化器反映了義務教育支出決策的整體問題。決策過程不公開、不透明,納稅人意見無法表達,導致經費使用的不公平與不效率。

2015年末的冬天,雖然人們對霧霾天表示憤怒,但已經習慣於它的存在,接下來人們考慮的是如何在霧霾頻發的環境裏生活。一些對健康敏感的人羣率先戴起了防塵口罩,他們也關心霧霾嚴重時孩子們的健康。2015年12月8日,在爆表級的霧霾來臨之時,北京應輿論的呼籲啓動了首次霧霾紅色預警,除了實施機動車單雙號行駛措施、建築施工停工以外,還有中小學和幼稚園停課。

但爆表級的霧霾可能已經成爲生活中的常態,首次紅色預警10天後,北京再次啓動空氣重汙染紅色預警,中小學又應該停課。對於學生來說,頻繁的停課不僅會打亂學校的教學計劃、影響教育質量,更是一種不公平。傅蔚岡等人指出,在中高收入家庭視爲「標配」的空氣淨化器,對很多低收入階層來說則是奢侈品,假如出現重度霧霾就停課,那麼很可能的情形是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家吸霧霾,而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在家裏啓動空氣淨化器。

基於這種認識,很多家長開始推動讓學校安裝空氣淨化器,也有人指出霧霾常態化以後,爆表的霧霾不能再使用應急狀態的紅色預警,學校也不應該停課,空氣淨化器應該成爲學校的標配,讓學生避免吸霾。北京的一些「貴族」小學(如史家小學)早在2005年就安裝了空氣淨化器,現在一些心急的家長也開始湊錢爲孩子所在的班級購置空氣淨化器。

您已閱讀22%(524字),剩餘78%(18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