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供給側改革需要重回實業

上海證券胡月曉:經濟「泡沫化」對供給調整的影響,是最爲嚴重和深遠的。在一個「泡沫化」的經濟裏,「資本經營」是比「實業經營」更能實現財富成長的手段。

中國宏觀調控由需求轉向供給

2015年改革內涵的最大變化,是加上了「供給側」的前置定語,顯然這意味著未來改革重點要放在供給端上。再加上這幾年一直強調的「結構轉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成了本年度中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主題詞。

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後發佈的公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五大政策」的支柱,是爲了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直接目的是擴大有效供給。近幾年來,中國國內需求持續疲軟,但同時對國外商品存在著巨大需求,矛盾的需求疲軟和需求「溢位」同時存在,表明國內供給不符合需求,即有效供給不足。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長期存在的問題是供給不足,即供給「瓶頸」制約了需求的實現。不過,按照改革後中國經濟「十年一週期」的劃分,在中國經濟進入第三個週期後,「短缺經濟」模式即告結束,實現需求水準的平穩、持續成長,成了新時代下宏觀調控的長期性主要任務。中國經濟在第三個週期中的持續高速成長實踐表明,中國宏觀調控的需求管理政策是相當成功的。

您已閱讀17%(414字),剩餘83%(203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