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經濟發展理論》初版於1911年,距今已超過一個世紀,可謂「曾祖父級」的老書了。但正如所有可以被稱爲經典的著作一樣,它不僅沒有因爲時空遠隔失去價值,反而因爲深刻地觸及了事物的本質,對異時異地的讀者具有普遍和恆久的魅力。今天閱讀熊彼特,會發現當下很多現實問題——從經濟成長到結構性改革、從經濟轉型到宏觀調控——都還能從中找到啓發。藉助熊彼特的理論視角,我們或許可以更爲深刻地理解中國經濟爲什麼「行」和爲什麼「不行」,理解我們做對了什麼、做錯了什麼——更重要的是,啓發我們接下來應該做什麼。
熊彼特經濟發展理論的核心思想,或可概括爲「均衡的經濟不發展,發展的經濟不均衡」。他把古典經濟學所刻畫的「一般均衡」的經濟,稱之爲「循環流轉」狀態,作爲討論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在這種經濟狀態下,所有市場均達到供需平衡,所有資源配置均達到給定技術條件和外生因素下的最優,所有的生產要素都得到與其邊際生產力相應的報酬。但同時,古典經濟學所論證的這種均衡狀態,在熊彼特看來也恰恰是不發展的經濟——所有經濟活動都在既定軌道上進行,沒有過剩,沒有短缺,沒有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利潤。熊彼特認爲,真正意義上的發展來自原有均衡狀態之外的企業家創新行爲,是生產組織形式的改變,或者說是生產函數的改變,這種創新必然要實質性地打破原有的均衡狀態——在本質上,經濟發展是一種不均衡現象。
而目前支配中國經濟發展政策的,正是所謂的「均衡化」理論。這種觀點認爲,中國原有的發展模式「不平衡」,因此「不可持續」,要實現持續穩定成長,必須「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更多依靠服務業而非製造業」,消除外部不平衡和各種內部不平衡。而近兩年的經濟發展態勢,也似乎正在向這個「均衡化」理念所期望的方向演變,經常賬戶佔GDP比例縮小;投資率下降,消費貢獻率上升;製造業比重下降,三產比重上升——這些現象,常常被作爲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的成效加以解讀。而與此同時,則是中國經濟潛在和實際成長率的持續下降,各方面都感到「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社會感受和市場預期日趨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