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中國今年第三季度GDP成長率爲6.9%,略低於7%的成長目標,略高於一些市場中的預期。這個不偏不倚的數據卻引起兩個方面的爭執:一是如何解釋中國經濟所處的狀態;二是政策上如何應對持續的成長下行壓力。對數據樂觀的解釋是經濟「新常態」企穩,並且在向利好的方向轉變。但是,悲觀的預測依然存在,認爲成長率下降並沒有築底,中國未來——儘管悲觀者對這個「未來」的具體時間含糊其辭——的成長率也許會下降至5%,甚至4%。
更多的爭執在於政策制定者應該採用何種策略應對成長下行的壓力。不少學者、甚至政府決策者把全部的籌碼押在經濟結構改革上,籲請中央政府在產業結構向家庭消費和服務業轉型、城市化等方面採取更爲激進的行動。結構派相信如果結構問題不改,貨幣越松,資金越多,反而會加劇問題的嚴重性。他們反對任何宏觀經濟政策的干預,認爲這些政策或者只具備有限的短期作用,或者更糟糕——不僅沒有作用,而且阻礙結構改革的進程。
事實上,倘若回答這些爭執,我們應該思考結構改革究竟需要什麼樣的宏觀經濟環境?還應該思考結構轉型真的是解決問題的全部嗎?
您已閱讀14%(464字),剩餘86%(28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