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城市化

What cities tell us about the economy
城市變遷的經濟啓示


FT專欄作家哈福德:我們熟悉種種經濟指標及對其批評。日本小村莊「蓧原」和紐約葛林尼街的發展變遷,突出體現了經濟發展的自發性、分散性和不可預測性。

The economic indicators that surround us are familiar, as are the criticisms they attract. The consumer prices index doesn’t fully capture the boon of new products; unemployment figures do not count workers who have given up the job hunt in despair;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includes bad things if they have a market price, and excludes good things if they don’t.

我們熟悉身邊的種種經濟指標,也熟悉它們所招致的各種批評。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並不能完全反映新產品帶來的好處;失業率數據並不統計那些因絕望已放棄找工作的人;國內生產毛額(GDP)會包括那些有市場價的糟糕事物,而不包括那些沒有市場價的好東西。

您已閱讀7%(489字),剩餘93%(690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臥底經濟學家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是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學專欄作家,他撰寫兩個欄目:《親愛的經濟學家》和 《臥底經濟學家》。他寫過一本暢銷書也叫做《臥底經濟學家》,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爲16種語言,他現在正在寫這本書的續集。哈福德也是BBC的一檔節目《相信我,我是經濟學家》(Trust Me, I’m an Economist)的主持人。他同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