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學的痛點:學術,還是思想?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徐瑾:舊的經濟理論能否應對新的經濟形勢,中國經濟學的痛點與難點在於國際國內雙重轉折。中國經濟學能否中國化?民國經濟學家何廉的探索有何啓示?未來經濟學的「去魅」難以避免。

【編者按】經濟學應該如何學,其目標以及研究方法是否需要改變?如何評價中國經濟學歷史貢獻?經濟研究和教育如何與時俱進?FT中文網對此話題持續關注,可以參見《經濟學》專題

側身大時代,難免期待雁過留名,何況是出發點本是經世濟國的經濟學呢。

隨著金融危機的爆發,海外經濟學進入反思階段,中國經濟學潮流也隨之變化。最近我參加了當代經濟學基金成立大會,這一組織由經濟學者夏斌、韋森發起,會間討論立意在於探討當代經濟學「痛點難點」。

您已閱讀5%(209字),剩餘95%(41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徐瑾經濟人

知名青年經濟學者,貨幣三部曲作者。FT中文網經濟主編,經濟人讀書會創辦人。 徐瑾近年出版《貨幣簡史》《徐瑾經濟學思維課》等書,連續入選「最受金融人喜愛的十本財經書籍」;《白銀帝國》由耶魯大學出版社推出英文版,獲《華爾街日報》《亞洲書評》等權威媒體好評推薦。 WeChat公衆號:重要的是經濟 讀者WeChat號:xujin2023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