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如何防止亞洲金融危機重演?

FT中文網專欄作家沈建光:李克強表態對海外投資者可謂定心丸。阻止亞洲金融危機重演的關鍵在中國,建議中國決策層短期內穩定匯率、經濟和資本市場,以防止大幅資金外流。

夏季達沃斯論壇上,中國總理李克強表示中國願意加入SDR,不僅是爲了人民幣逐漸實現國際化,也是盡一個發展中大國應有的國際責任。此外,也強調中國不是世界經濟風險之源,而是世界經濟成長的動力之源,「人民幣持續貶值一定是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的,這不是我們的政策取向。中國將維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進一步放寬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限制,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

在筆者看來,上述表態對於當前擔憂人民幣大幅貶值與中國式輸出性通縮的海外投資者而言十分必要,可謂定心丸。如同中國在97年亞洲金融風暴最危險時承諾人民幣不貶值,從而對防止亞洲金融危機蔓延至香港和中國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一樣,此次李克強的講話,有助於清晰的表明中國致力於維持經濟穩定與避免匯率大幅貶值,也是中國政府決心防止亞洲金融危機重演的宣誓。

近一段時間,由於夏季美聯準加息預期升溫,新興市場國家金融市場遭遇大幅動盪。東南亞國家匯率競相貶值,股市遭遇重創,而人民幣自8月11日啓動中間價匯改以來,雖然只有2-3%的貶值,但大幅貶值預期仍然十分強烈,人民銀行花費了鉅額的外匯儲備阻止人民幣進一步貶值。不少投資者擔憂認爲,這是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重演,中國將是這次危機的中心,海外市場恐慌情緒升級,大有新一輪金融危機山雨預來風滿樓的感覺。

您已閱讀12%(541字),剩餘88%(40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沈時度勢

沈建光,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前瑞穗證劵亞洲公司首席經濟學家,赫爾辛基大學經濟學博士。少時曾求學歐美,希望縱橫四海,遊歷全球;如今重心迴歸中國,專欄立意審視中外經濟,建言宏觀大勢。曾任國際經合組織顧問和歐洲央行資深經濟學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芬蘭央行經濟學家,現亦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客座教授。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