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貶值

匯率戰爭並非「中國製造」

FT國際金融首席記者桑曉霓:美國對美聯準和日本非同尋常的貨幣寬鬆少有微詞,卻常常指責中國「操縱」匯率,這是一個奇怪立場。中國央行最近的舉措,不太可能是人民幣大幅貶值的開始。即使最終引發匯率戰,歷史也應記住,中國不是第一個開火的。

曾經有一段時間,雅加達郊外的小乞丐們會不要美元要日元。同一時間,印度尼西亞的潛在消費者會避開日本進口商品,因爲它們實在太貴。如果一國之繁榮依賴於向外國市場出售商品,那麼強勢貨幣就是詛咒。

上週中國施展出競爭性貶值的法術,成爲又一個反抗這一詛咒的國家。北京方面調整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計算方法,引發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人民幣單日匯率最大波動。一些分析師表示,其他國家、特別是亞洲國家可能會被迫跟風,或許會導致一連串針鋒相對的貶值行動。

然而在這場小型匯率衝突中,中國其實是後來者。2005年以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是固定的。自從放鬆與美元掛鉤後,人民幣對美元已升值25%。(人民幣對貿易加權一籃子貨幣升幅更大,對日元升值了大約50%。)就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不再認爲人民幣低估。

您已閱讀23%(345字),剩餘77%(11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