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成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金融市場穩定日益關鍵,與之對應,金融監管協同日趨複雜。如何協調資本市場、貨幣政策以及宏觀政策將成爲未來要點。FT中文網推出《金融監管》專題,歡迎關注。編輯事宜,可聯繫[email protected]。
8月11日中國央行宣佈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並連續三天大幅下調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此舉不僅激起了人民幣匯率的軒然大波,也令其他新興經濟體貨幣競相走貶。目前來看,這次匯市上的「壓力測試」已經塵埃落定,被勾起無限想像和恐慌的人民幣貶值預期也已逐漸褪去。這種外部失衡的一次性調整,也極大地釋放了中國內部失衡的調整壓力。我們似乎可以將目光從匯率政策再度轉到利率政策上了。
6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再次降息時,稍微令人意外地未再祭出「降息+擴大存款利率上浮區間」的組合拳。不過,一步到位地放開存款利率上限,形式上走完利率市場化進程,應該已是近在咫尺的事情。而在利率市場化完結過後,央行逐漸轉向利率操作也將重新提上議事日程。早在《2015年1季度常備便利開展情況》中, 中國人民銀行明確提出,探索常備借貸便利(SLF)利率作爲貨幣市場利率走廊(Interest Rate Corridor,中央銀行對金融機構的利率操作區間)上限的功能。這彰顯了央行不斷完善貨幣政策框架,推動從數量型爲主向價格型爲主逐步轉型的意圖。
您已閱讀13%(598字),剩餘87%(40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