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重新發現中國經濟的 「典型事實」

查濤、陳凱跡、張春:中國經濟有些事實和其他國家非常不一樣,很難用西方傳統的經濟理論和模型來解釋,根本原因是中國金融服務業的落後。

【編者按】隨著年中過去,各類經濟數據陸續公佈,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將再度引發關注,FT中文網近期陸續推出《中國經濟》專題,歡迎關注。敬請關注,編輯事宜,可聯繫[email protected]

「典型事實」(stylized facts,也譯爲 典型化的事實),往往是指大多數研究者公認的一些基礎事實。發達國家經濟學裏,比較成熟的研究領域都有認同度相對比較高的典型事實,該領域的經濟學家對其研究的領域的典型事實都是非常清楚的。這些典型事實形成了該領域研究的基礎,往往成爲理論模型需要解釋的事實。一個有悖於這些典型事實的理論是很難被大家接受的。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事實會被不斷地發現,典型事實也會被不斷地更新。所以筆者認爲,要做中國經濟的研究的第一項任務就是要建立大家比較公認的典型事實,而這些典型事實的發現和認定是需要過程。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的成長速度大大高於同期世界上其他經濟體,同時中國經濟的成長也有周期性和波動性。我們怎樣把經濟成長中趨勢性的部分和週期性的部分分開?中國經濟的成長趨勢有哪些典型事實,中國經濟的週期性又有哪些典型事實?這些典型事實和國外宏觀經濟的典型事實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當經濟增速下滑時究竟有多少是由於短期波動性,多少是由於長期趨勢性的下降?發現這些典型事實並找出其產生的原因對中國的經濟研究和經濟決策都有重大的意義。

您已閱讀27%(576字),剩餘73%(15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