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周永康

北京的藍天、翁山蘇姬和周永康

自由撰稿人張源:一個對公衆保密的周案審判,削弱了該案應有的政治意義,正如翁山蘇姬以反對派領導人身份依政治邏輯訪華,會削弱她作爲「信仰者」與中國對撞的衝擊力。

2012年,電影《翁山蘇姬》的全球放映被擋在了中國大陸的土地之外。

作爲一個政治人物,翁山蘇姬是令人欽佩的。在中國大陸,她漫長的軟禁生涯匹配著她同樣漫長的「敏感」待遇。諾貝兒和平獎、被軟禁的獲獎者、被「敏感詞」--這個三角關係讓中國置於了一個尬尷的難以自圓其說的境地,另一位本土獲獎者的出現更令這種尷尬雪上加霜。

然而,冷靜分析翁山蘇姬的人生經歷,我反而認爲軟禁期間的昂山恰恰是一個(自我)政治化程度很低的人,她身上所體現出的被人稱讚的品質,乃至令她獲獎的理由,都來自於「個人信仰的守護與堅持」。她的選擇,若做分析,或許首先是一個「個人的」選擇。無論被軟禁還是在不知可的未來中受迫致死,並不能立竿見影地令她發揮出巨大的政治影響力。相比之下,緬甸軍政府的領導人奈溫將軍沒有選擇殺死翁山蘇姬,或許才富有更深邃的政治意味。

您已閱讀20%(356字),剩餘80%(14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