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山蘇姬

走向務實政治的翁山蘇姬

FT中文網撰稿人張倩燁:與中文讀者相對熟悉的香港臺灣等地一些明星民運人士或反對黨領袖不同,翁山蘇姬將自己定義爲政治家,未刻意爲自我形象增添悲情色彩,目標是參選總統以及更重要的民主和法治。

當人們談論翁山蘇姬時,或許已經疲於多年來慣看的「民主象徵」、「緬甸靈魂」等符號。從1990年到2010年,翁山蘇姬經歷多次釋放與軟禁,時間共計15年,緬甸民衆與國際輿論對於翁山蘇姬賦予的更多是支持和同情——因爲她少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政治能力,也就因此少見對她的批評。

自2010年11月被無條件釋放至今,一個形象更豐滿的翁山蘇姬出現在世人眼前,如果要簡述過去五年中翁山蘇姬的政治足跡,大概可以用「走下神壇,重返政壇」來概括。

過去五年的緬甸同時存在幾項相互關聯的重要政治議題:短期內實現2015年總統大選、長期實現緬甸民主化、推進國內經濟發展、政府軍與民族地方武裝達成和解、不同族羣與宗教之間的和解等,每一項都在考驗身處其中的政治人物的智慧與謀略。緬甸在今年的短期任務——年底總統大選,也屬於全國和解的一部分,但主要是緬族內部軍方、總統登盛領導的現政府與翁山蘇姬領導的反對黨民盟之間的和解。在三方彼此間缺乏互信的情況下,任何大膽的表態都可能破壞得來不易的既有互信基礎,從而破壞大選前景,因此各方均行事謹慎,特別是有意競逐總統的翁山蘇姬。

您已閱讀17%(465字),剩餘83%(22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