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關係

認知鴻溝下的中印關係

中國外交學院林民旺:中印鄰里關係,「悲情敘述」一直滲透其中,雙方對自我和彼此的認知鴻溝,造成互信程度低、經濟合作「政治化」和關係定位的模糊不清。未來,除了印度因素,中國也應檢討外交中的「喜怒無常」,設定一以貫之的對印外交目標,方能確保實現龍象共舞。

5月14日-16日印度總理莫迪開啓了中國之行,這是他就任總理以來首次訪問中國。對於中印關係發展而言,箇中意義雖稱不上具有開創性,但是卻足以「承前啓後」。基於他在印度國內享有良好的民意基礎,又有印度人民黨在議會中的絕對優勢,完全具備在外交上「積極有所作爲」的可能。拭目以待兩國領導人將如何共同規劃中印關係新圖景,能夠緩解印度「象」對中國「龍」的消極認知。

印度「象」眼中的中國「龍」是什麼樣子的?2013-2014年,我因工作需要來到新德里。短短一年多時間,深刻感受到中印在認知上的巨大鴻溝。接待初到印度的國內同行,他們都不免向我表示驚訝,驚詫於中國「龍」在印度「象」眼中的形象之差。澳洲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Policy)2013年的民意調查也顯示,印度民衆對中國的喜愛程度僅高於巴基斯坦,卻遠低於其他大國。

「一百個讀者眼中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而一百個中國人眼中可能也有一百個印度。有的來到印度後,流連於印度獨特的文明、宗教、藝術,「人未離開,卻已經思念」。也有到了印度之後,不堪「雜亂差」的衛生狀況而「歸心似箭」。沒有到過印度的中國人中,多半有一種「嫌貧愛富」的情緒,甚至可能夾雜著種族歧視的傾向,稱印度爲「阿三」。

您已閱讀13%(543字),剩餘87%(35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