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

香港困局只能自救

香港經濟學者梁海明:近年香港貧富差距日益嚴重,這一困局是結構性問題,內地對香港的支持僅能緩解問題惡化,但要真正解決還需香港做足三方面功夫。

近期中國中央政府根據香港建議,將「一簽多行」縮減爲「一週一行」。不少內地民衆認爲,香港在盡享了「自由行」的好處後過橋抽板,他們感情上難以接受。今年「五一」期間內地訪港遊客雖未明顯下滑,但「旺丁不旺財」勢頭更加明顯。未來中央政府還將下調部分外國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這也會進一步影響香港零售業。對此,很多人認爲,香港「不作死就不會死」,缺少了內地遊客的支持,香港的零售業甚至經濟前景將一沉不起。

「中國好,香港纔好」,這當然是事實。特區政府和香港民衆應當更多強調、解釋「一週一行」政策的本質只為打壓水貨客,而非針對正常的內地遊客,消除後者的誤解,以免影響兩地之間的感情乃至長遠合作。然而,如果內地民衆因此以「恩主」的心態,認定香港的發展只能依靠內地,則是有所偏頗的。

以旅遊業爲例,根據香港政府的數據,旅遊業佔香港GDP比重僅約5%,其中內地遊客「自由行」貢獻更只佔香港GDP約1.5%,遠低於貿易及物流業(佔比近25%),金融業(佔比近16%)以及專業服務和其他生產性服務(佔比13%)。而且從性質來說,「自由行」只是一個平等買賣、互利互惠的消費行爲,並不存在誰惠及了誰。內地遊客減少來港會造成影響,但影響程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大。

您已閱讀20%(512字),剩餘80%(20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