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治

FT社評:美國種族問題依然難解

美國對犯罪「零容忍」的嚴厲政策,產生了世界最大的囚犯人口,卻沒能降低凶殺率,歐巴馬政府應反思。歷任美國總統中,他最不該留下任由種族衝突發酵的政治遺產。

不久之前,美國曾相信自己已經攻克了暴力犯罪這種流行病。「零容忍」和「三振出局」是美國社會上世紀90年代反覆重申的信條,其結果是凶殺率下降。如今,信條已失效。在巴爾的摩,又一名手無寸鐵的黑人男性在被警察局拘留期間死亡,之後爆發的騷亂正愈演愈烈。

美國有230萬人在監獄,「零容忍」政策產生了全世界最大的囚犯人口。美國的監獄比威權制度下的中國還要滿,而中國人口是美國的4倍多。這一政策還讓上世紀60年代民權運動時代取得的部分進步付之東流。數萬名黑人男性因爲微小的過錯坐牢,而犯同樣過錯的白人男性受到的責罰不會比打手心重多少。美國選出了首位黑人總統也說明不了什麼。一代黑人認爲自己揹負著烙印,他們的不滿無人理會。如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 1968年遇刺前所說:「暴動是不被傾聽者的語言(A riot is the language of the unheard)。」

然而黑暗中的一抹亮色是,有跡象顯示,美國政界已開始應對這個巨大的難題。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擔任總統時曾是上世紀90年代刑罰改革的主要推動者。最近他承認,當時的做法「過頭了」。在他擔任總統的那個年代,任何一位政界人士如被視爲「對犯罪心慈手軟」,都難以承擔這帶來的政治後果。如今,兩黨都認同需要減少美國囚犯人數、給那些有過犯罪記錄的人更公平的重新做人的機會。

您已閱讀43%(582字),剩餘57%(7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