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

全球經濟治理走向「後美國時代」?

北京大學王勇:歐洲與其他美國盟國積極投身亞投行,在微妙的國際金融政治的天平上向新興經濟體靠攏,預示著全球經濟治理正進入力量更平衡時期。主導權和投票權淡化,治理形勢也將更復雜。

最近有關亞投行的新聞不斷成爲國際政治經濟報導的焦點。有媒體報導,中國曾向歐洲國家表示放棄在亞投行的否決權,這是吸引歐洲國家蜂擁加入亞投行的重要原因。針對這一說法,中國財政部副部長史耀斌回應稱,中國尋求或放棄一票「否決權」是一個不成立的命題,因爲亞投行決策機制與股權分配是亞投行章程的內容,目前各方仍在磋商之中。

人們之所以關注中國是否在亞投行內尋求「否決權」,是因爲關心亞投行是否會發展成爲美、日佔支配地位的現有國際開發融資機構的「翻版」。不管怎樣,這些看似矛盾的說法,實際上說明全球經濟治理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同時也顯示出亞投行未來治理的複雜性。

衆所周知,美國是二戰後國際金融秩序的建立者與獲益者,長期保持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支配性影響。據此,美國擔心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衝擊美國主導的現存國際金融體制,也是正常的。

您已閱讀16%(366字),剩餘84%(19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