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3月即將結束,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發起成員國報名截至日期也在臨近。在英國的帶動下,德法意瑞盧等一批老牌歐洲國家紛紛「反水」,申請成爲亞投行的發起成員國。這在中國國內和世界激起了強烈的反響,將成爲一個具有轉折意義的歷史事件。
回顧二戰後的世界金融秩序的成立背景,是在當時佔世界GDP 50%的美國的主導下建立起來的,標誌性機構是1946年成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在1950年代和60年代,又相應成立了區域性的金融機構,如歐洲投資銀行、亞洲開發銀行、非洲開發銀行和泛美開發銀行等。這些國際金融機構由世界或相關區域的國家組成。如亞洲開發銀行(亞行)成立於1966年,共由48個亞太地區國家和19個非亞太國家組成。亞行建行時法定股本爲10億美元,後來經過多次增資,截止1996年底,亞行的核定股本增至500億美元。
這些組織成立之初,各國的投票權大體根據當時各國經濟實力的分佈。如亞行的兩個最大股東是日本和美國,兩國各佔同樣的15.6%的股權和12.8%的投票權。中國是第三大股東,佔6.6%。亞洲地區作爲世界上最有經濟活力和潛力的地區,需要大量的資金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根據亞洲開發銀行測算,從現在到2020年期間,亞洲地區每年基礎設施投資需求將達到7300億美元,現存的國際金融機構遠遠不能滿足這個需求。與此同時,經過35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積累了4兆美元的外匯儲備,有動力開拓海外市場,並帶動其他亞洲國家一起發展。如果中國向現有的國際金融組織大規模增資,勢必大幅改變該機構的現有股東結構,這對一個已經運行成熟的機構未必是福音。因此成立一個新的國際金融機構,不僅是對中國是合理選擇,也是對現有金融機構的友好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