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遷就」中國未必是壞事

FT亞洲版主編皮林:西方國家圍繞是否該加入亞投行的分歧,折射出一個更大的問題:該如何應對正在崛起的中國?盲目遏制可能是災難性誤判,在亞投行問題上,我們有充分理由採取接觸的策略。

在50套外交辭令中,「accommodation」(遷就)這個詞令人不快的程度僅略次於另一個A開頭的詞「appeasement」(綏靖)。最近,一名美國高級官員指責英國「不斷遷就」中國。英國已同意加入中國領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有些人害怕該行有朝一日將挑戰美國主導的世界銀行(World Bank)。這番指責的言下之意是:英國已在其他方面做了許多讓步,比如同意不再會見達賴喇嘛(Dalai Lama),在香港民主問題上軟化立場。「我們很擔心這一不斷遷就中國的趨勢,這不是與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打交道的最佳方法,」這名官員表示。

這引出了一個問題:與一個崛起中的大國打交道的最佳方法是什麼?如果答案不是「不斷遷就」,那會是什麼?美國無疑會否認另一種方法是「不斷遏制」的說法。相反,美國會說,必須勸服中國加入既有國際秩序,該秩序下的規則和規範已很好地爲亞洲服務了70年。問題在於,從中國的角度來看,這些規則和規範都是按照美國意思制定的。

這適用於世行等多邊機構——儘管中國產出佔全球總量的份額已達16%,但中國在世行僅擁有3.8%的表決權。這也適用於管理海上事務的規範,從中國的角度看,這些規範讓美國能夠駐守中國有著重大利益的亞洲水域,或者維持有悖於中國歷史主張的戰後領土劃界。如果說中國必須遵守自己落於下風時西方制定的規範,那麼中國可能有理由發問:對中國還需要遏制嗎?

您已閱讀37%(588字),剩餘63%(9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