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金磚國家(Brics)的經濟都在放緩,只有印度是一個明顯的例外。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預測,印度經濟增速將在明年超過喜馬拉雅山另一側的中國,這將是自中國「文化大革命」以來的首次。上週日,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成爲首位兩次訪問印度的美國總統,以及首位作爲主賓出席印度「共和國日」慶典的美國總統。歐巴馬押注印度沒什麼壞處,長期而言還有很大好處。新德里和華盛頓能否友好相處,將影響美國適應多極世界的能力。歐巴馬與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關係融洽的事實很能說明問題——從許多方面來說,莫迪的政治觀點與歐巴馬相左。
話雖如此,如果歐巴馬能夠在印度簽署去年11月他在中國達成的那種協議,那將令人感到意外。歐巴馬和習近平達成的《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讓死氣沉沉的國際談判恢復了生機。印度的立場將對今年晚些時候舉行的巴黎氣候變化峯會的結果至關重要。激發莫迪在減排方面有所作爲的熱情,是歐巴馬欣然接受其邀請(並確保自己的年度國情咨文不與印度「共和國日」撞車)的一個原因。很難想像歐巴馬會在美國的傳統盟友身上如此煞費苦心,無論是班傑明•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以色列還是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的英國。他也不應如此。印度崛起是當今時代的地緣政治事實。它的崛起方式對世界的未來非常關鍵。
應對這一局面需要美國政治家往往欠缺的那種耐心。印度對美國的戰略重要性與該國在美國受關注度程度之間,似乎存在反比關係。歐巴馬上週對國會的演講中甚至沒有提及印度。然而他兩次訪問印度的時機頗能說明問題。歐巴馬首次訪印是在其首次期中選舉「一敗塗地」之後不久的2010年11月。這次訪問發生在他第二次期中選舉慘敗之後。似乎歐巴馬在更大的舞臺上尋求打開局面。在美國國會沉迷於黨派伎倆之際,歐巴馬舉目遠眺,觀察著風雲變幻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