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印度

印度撤銷計委對中國的啓示

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理事鄧聿文:印度計委與中國發改委類似,均爲計劃經濟殘留,也都腐敗叢生效率低下。莫迪取銷計委爲改革鋪路,應成爲中國的榜樣。

印度總理莫迪終於將有著65年曆史的印度國家計劃委員會撤銷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新機構「全國改革印度學會」。還在擔任古加拉特邦首席部長時,莫迪就指責計委專橫跋扈,批評其統一政策阻礙各邦發展,並在去年5月出任總理後,意圖削弱甚至廢除計委。從莫迪批評計委阻礙經濟發展,並以新機構的「親民、積極、參與性強的發展規劃」來代替計委的一刀切做法來看,莫迪認爲,計委是其改革路線的絆腳石。

莫迪撤銷國家計委一事讓人有些詫異,畢竟這是一個存在了65之久的機構,但也說明了莫迪改革的勇氣和印度改革的趨勢。印度計委的撤銷,標誌着印度式計劃經濟的終結。先前,印度雖然實行了2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但作爲計劃體制的象徵,計委在印度的經濟發展中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印度計委成立於1951年,由時任總理尼赫魯親任主席。尼赫魯之所以要成立這樣一個實權機構,目的是要在國家發展道路上,效仿蘇聯,實行有印度特色的社會主義(抑或有印度特色的資本主義),後人把它稱爲尼赫魯主義。這條經濟發展道路是以五年計劃、國營企業、工業許可證制度、土地改革和國營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所組成。而統籌這些的機構就是計委。由計委制定的五年計劃對公營部門的經濟活動具有指令性作用;爲使民營經濟的發展也服從計劃的安排,政府也建立了嚴格的工業許可證制度。通過這套機制和舉措,印度成爲上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除社會主義國家外,對經濟干預最嚴重的國家。至今,印度的公營經濟還佔很大比重,公營企業在基礎產業、國防工業、鐵路運輸、金融、保險等部門都佔據了主導地位。

您已閱讀19%(641字),剩餘81%(27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