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踩踏事件

外灘事故折射中國社會組織缺失

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聶日明:打得贏「大仗」、卻搞不定日常管理,是上海和其它中國城市都面臨的城市治理窘境。高成本的城市管理背後,是社會組織的嚴重缺失。

2014年12月31日晚23時35分許,上海外灘陳毅廣場發生踩踏事故,到2015年1月4日止,至少造成36人死亡,49人受傷。外灘踩踏事件全國震驚,死傷人數爲近年來少見,更令人震驚的是事故發生地在上海,在這個以精細化的城市管理著稱的中國現代之都。

上海市的城市化管理,以精細化著稱,在流動人口、市政、社區和小區物業等方面的管理經驗與實踐,要領先全國水準十年以上。例如,非戶籍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上海早在2002年、2004年就出臺《引進人才實行(上海市居住證)制度暫行規定》、《上海市居住證暫行規定》。全國層面,直到2014年年末,國務院法制辦才發佈《居住證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在普及非戶籍人口的義務教育方面,上海在2008年啓動「農民工同住子女義務教育三年行動計劃」,規定凡能提供父母的農民身份證明、在滬居住證明或就業證明的農民工同住子女均可在上海免費接受義務教育,而全國層面至今未有保障細則。

在大型活動、節日的安全保障方面,上海的能力就更不用提,拋開豐富的經驗與強大的動員能力,2010年舉辦的世博會前後,上海更實施了爲期數月的大型活動安保常態化訓練。外灘踩踏事件當天,雖然人數衆多,但較世博會規模尚小,單純以活動參與人的多寡、活動大小、參與人素質高低、安保預案完善與否等因素解釋此次悲劇,顯然都不能成立。

您已閱讀19%(559字),剩餘81%(230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