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金融市場

A股的非理性繁榮還能堅持多久?

中國安邦集團研究總部:槓桿資金撬動下的超指數成長,令資本市場暴露在風險之中,如何實現「軟著陸」將成爲下階段A股市場的重要主題。

沉悶了4年多的A股市場,今年下半年終於迎來爆發。在「滬港通」、穩成長加碼及改革深化預期的助燃下,上證指數7月以來一舉從2000點快速飆升至逾2900點,漲幅超過45%。尤其自11月21日中國央行宣佈非對稱降息後,市場呈現出明顯的非理性繁榮特徵,在短短10個交易日內,上漲超過17%。上週四(12月4日),上證指數單日上漲4.32%,再度重新整理3年新高;次日(5日)成交額突破了1兆,再創世界紀錄。

A股近半年的走勢表明,股市晴雨表作爲宏觀經濟晴雨表的作用在中國國內基本不成立(實際上,在過去20多年也基本上不成立)。在經濟基本面並未出現顯著變化,經濟成長甚至出現明顯下行的情況下,A股市場卻如脫繮野馬節節上揚。這其中,改革深化與政策加碼的預期固然重要,市場謂之「改革牛、轉型牛」,但股市上漲所引發的「反身性」恐怕纔是支撐這段超指數成長的主要原因。所謂「反身性」,可理解爲「股市上漲,因爲人們預期股市會繼續上漲」,從而形成正反饋循環,使得上漲預期自動實現。在各種市場泡沫與非理性繁榮中,都可看見「反身性」的身影。伴隨著此輪A股上漲,越來越多的資金被動員投入到市場中來,進一步加快了市場上漲的速度。

細究本輪行情會發現,用融資槓桿買入股票是本輪行情的最大特徵。據統計,截至12月4日,A股市場中的融資餘額已升至8735億元,較7月初的4000億上漲了逾一倍。融資餘額每增加1000億的時間,也從7月初的42天,到9月初的24天,再縮短至11月下旬的12天,顯示出資金流入股市的速度在不斷加快。融資買入排名顯示,這些資金大都流入金融股,推動金融藍籌大幅上漲,不僅帶領指數走出了一輪量價齊升的行情,也讓不少選錯股的投資者「滿倉踏空」。而在融資餘額激增的同時,銀行存款搬家,通過理財、信託等管道流入股市的報導不斷,愈發襯托出市場的牛氣哄哄。

您已閱讀41%(763字),剩餘59%(111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