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廉價能源

廉價能源成爲新王道

FT專欄作家加普:如今,南北薪資差距不斷縮小,能源價格差距卻日益擴大,美國同時受益於這兩種趨勢。美國擁有頁岩氣儲備,但其它國家怎麼辦?

油價持續下跌,頁岩氣繁榮讓美國天然氣價格降至法國價格的三分之一;德國懇請瑞典對擴建兩座煤礦的計劃予以支持,歐盟(EU)轉向乾淨能源的努力麻煩不斷。對那些還在考慮該在哪裏建廠的公司來說,世界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20年來,工業全球化最重要的驅動力就是發達世界與中國之間的勞動力價格差距。這種差距促使紡織、電子等許多行業,將生產從美國和歐洲生產成本高昂的工廠,轉移到那些勞動力成本僅爲歐美零頭的地區。而如今,廉價能源開始代替廉價勞動力發揮這一作用。

現在,薪資的南北差距不斷縮小,能源價格差距卻在日益擴大。波士頓諮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數據顯示,中國經生產力調整後的工資水準已升至美國水準的一半以上。與此同時,能源價格持續下跌,歐佩克(OPEC)石油生產國也未能阻止這種下跌。一些幸運的國家(尤其是美國)同時受益於這兩種趨勢。

您已閱讀21%(380字),剩餘79%(14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