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能源

爲能源未來思考

FT美國工業和能源編輯克魯克斯:去物質化是幾十年來的一種趨勢,而且未來還可能會持續,但全球自然資源的絕對使用量極不可能減少。

在過去10年的歷史中,有一個里程碑式的日子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那就是2004年8月11日。當天,國際能源署(IEA)調高了其對幾個國家石油消費的估計數字,包括中國和沙烏地,並且預測,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簡稱歐佩克)每日僅有60萬桶的備用產能來彌補供應中斷。

在此之前一段時間人們已經很清楚,中國的石油需求在快速成長,但IEA的聲明將其成長規模置於聚光燈下。這是一個信號,表明在此僅5年前看上去還很平常的每桶約10美元的油價,大概一去不復返了。

這還標誌着,可能被一些人稱爲「對全球經濟的物質主義解讀」的觀點,重新引起人們的興趣。自從上世紀90年代網路熱潮以來,討論經濟活動的日益去物質化變成了一件流行的事情,因爲物質產品和服務被電腦存儲和處理的資訊所取代。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的尼古拉斯•內格羅蓬特(Nicholas Negroponte)的話來說:「從原子到位元的變革是不可改變且無法阻止的。」

您已閱讀27%(418字),剩餘73%(11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