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化石燃料儲量中,最終將有多少被燃燒?這不僅是那些關注氣候政策的人士面對的問題,也是投資者眼前的問題,即便他們認爲氣候變化科學是忽悠人的(在我看來,這種觀點有些荒謬)。他們必須問一下自己,如果政策制定者們按照他們對氣候變化科學的看法採取行動,那對我在化石燃料勘探和生產上的投資將意味著什麼?擁有化石燃料儲量、並準備面向未來投資於勘探和擴大生產的企業的投資會發生什麼?事實會否證明,所有這些支出都是對資源的巨大浪費,不如把這些資源投入其他領域?
總部位於倫敦的非政府組織「碳追蹤者」(Carbon Tracker)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格蘭瑟姆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Grantham Research Institute on Climate Change and the Environment)合作撰寫的報告《燒不掉的碳 2013》(Unburnable Carbon 2013)提出了上述問題。該報告的結論相當簡單:燃燒已探明的化石燃料儲量與達到各國政府設定的氣候目標是不相容的。既然如此,謹慎的投資者應該對那些儲量的價值以及該領域新投資的回報計入一個折扣。相當大部分的新增支出到頭來有可能打水漂。在最壞的情況下,這些資產可能會永遠「擱淺」。
2010年,各國政府同意應該將排放保持在一定水準,讓全球平均氣溫升幅與工業化之前相比不超過2攝氏度。上述報告使用標準模型推斷出,要想有80%的幾率實現該目標,就需要將2013年至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在9000億噸以下;即便只達到50%的成功幾率,也需要將排放總量控制在1.075兆噸以下。接下來從2050年到2100年,要想有80%的幾率達到升溫不超過2攝氏度的目標,就需要將排放量控制在750億噸以下;只達到50%的成功幾率,也需要將排放總量控制在4750億噸以下。碳捕集和封存技術將會有所幫助,但幫助不大。在2050年每年減少80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將需要近3800座這樣的工廠。即便如此,也必須讓直接排放量大幅下降(見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