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辯論中的「受害者情結」

FT專欄作家邰蒂:在氣候變化討論中,「受害者情結」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它洗白了那些原本與碳排放和氣候變化直接相關的企業、社會和行業。

政界人士又一次對天氣提出抱怨。就在一年前,颶風「桑迪」(Hurricane Sandy)重創了美國東海岸。如今,北美遭遇了又一輪強暴風雪以及創紀錄低溫。同時,英國一直受到洪水侵襲,全球其他地區也一直在艱難應對颶風、熱浪等自然災害。

難怪政界人士一直對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災害感到不安。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今年年初曾宣佈,氣候變化引發的新一輪環境災害已成爲困擾全球的關鍵風險之一:「自2011年以來,氣候變化、極端天氣事件和水資源短缺等環境風險變得更爲突出,而健康相關風險(流行病和慢性病)則變得不那麼突出了。」

然而,在參加達佛斯的名人思考氣候變化問題時,他們應看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人類學家戴維•邁克德莫特•休斯(David McDermott Hughes)得出的一項發人深省的研究結果。5年前,他來到千里達及托巴哥,分析了這個小島國的「聒噪階層」(chattering classes)在國內政治辯論和海外事務中是如何討論環境問題的。意料中的是,他發現這個加勒比國家對於氣候變化深感擔憂。千里達及托巴哥被一望無垠、變化無常的海水包圍,最近幾年一直深受颶風、乾旱和火災之苦。特別擔心的是,鑑於這些島嶼地勢較低,如果極地冰冠融化,可能導致海平面上升。

您已閱讀34%(559字),剩餘66%(10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