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央行降息的討論,近期佔據了中國內外媒體頭條。對此,大部分專業人士都給予積極的評論,甚至可以說好評如潮。對於此次央行降息的意義與邏輯,筆者與多位市場人士已經給出了充分的討論,總體來看分歧不大:鑑於當前中國經濟正處於弱成長、低通膨、高資金成本的階段,降息的條件與時機已經成熟,不應讓人感到意外。
然而,筆者感興趣的是另一個問題,即爲什麼如此專業化的工具使用會引發這麼大的爭議和阻力,也就是降息爲什麼這麼難?從國際經驗來看,如果經濟條件滿足,降息推出按理說應該是順理成章,各方並不應感到意外,反而早應有所預期。但中國央行的此次降息卻歷盡波折,政策落地之前後都一直伴隨著全民熱議,且不少討論甚至遠超出貨幣政策工具本身,確屬罕見。
在筆者看來,這其實暗含著一種困局,即常規貨幣政策工具的使用已被寄予了過高期待,或已經變得非常「全能化」和「政治化」。換言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中,結構性改革進展緩慢之下,貨幣政策已經承擔了本不應該承擔的重負。考慮到近一年來,提及降準降息等常規性的使用往往遭到非議、央行避開傳統貨幣繞道創新工具、甚至連文字上「強刺激」與「微刺激」都被大量過度解讀等,也都從另一個層面反映了這樣一種困境。
您已閱讀24%(504字),剩餘76%(15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