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黃育川

中國國企改革難有實效

卡內基基金會黃育川:中國政府通過混合所有制改革國企的新戰略難以奏效,因爲簡單地向國企注入民間資產,而不變更實際控制人及其激勵機制,不太可能改變國企行爲。

中國上一次認真推行國企(SOE)改革是在近20年前,那時,在「抓大放小」的口號下,每年有數百家國企被私有化或清盤。但在2003年胡錦濤出任最高領導人之後,中國政府變得不太願意讓國企「差生」倒閉,而是依賴新成立的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簡稱國資委),向那些未被放棄的國企注入更強的市場意識。然而,國資委只是起到了保護它們存在的作用——通過讓受益於關鍵行業壟斷地位、盈利能力較好的國企來補貼虧損國企。面對壓力,北京方面現在提出了一項通過混合所有制提升國企業績的新戰略,但這將無法解決問題。

全球金融危機之前,民企與國企的資產回報率都在穩步上升,兩者之間的盈利能力差距不如後來那麼大。但自2008年以來,民企的資產回報率已大幅升至11%,而國企資產回報率有所下降,近年徘徊於5%上下(見圖1)。政策制定者和學者把這一差距的擴大視爲國企業績欠佳的證據。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民企和國企的利潤率——另一項經常用以衡量盈利能力的指標——近年來有所接近。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國企的盈利能力實際上強於民企(見圖2)。

您已閱讀28%(454字),剩餘72%(11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