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國經濟

人民幣升值過程或未結束

中國農業銀行範俊林:對比日德經驗,人民幣近期升勢提示貶值框架需反思;全球經濟進入動盪期,穩定比重上升,或促使當局加速升值促進結構調整。

在美聯準QE3退出及加息預期升溫、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中國經濟下行背景下,市場不乏對人民幣貶值的擔憂。上半年,人民幣即期匯率階段性貶值,兌美元即期匯價最高達6.25以上。然而,進入7月,人民幣出人意料地走出一波升勢,這雖不能排除政策干預的可能性,但亦提示人民幣貶值的邏輯框架需要反思。

如果把引起匯「價」變化的「量」因歸類,無外乎經常賬戶、資本賬戶、兌換意願和政策干預四類,其中關鍵是經常賬戶。一則它是一國競爭力強弱的確切證據和集中體現;二則它在一段時期內保持大致穩定,以之判斷匯率走勢可靠較高;三則它能夠引起資本賬戶和兌換意願同向變化。從佈雷頓森林解體後浮動匯率時代的各國經驗看,經常項目順差與貨幣升值基本同步,尤其是大型經濟體。從經常項目看,人民幣升值能量遠未充分釋放。

首先看經常項目順差佔GDP比重,它是一國經濟內部均衡結果。2002年,亞洲金融危機後中國經常賬戶順差佔GDP比重首次超2%,隨後持續增加,人民幣升值預期漸起。2005年該比重超4%,當年啓動人民幣「匯改」過程。2005-2009年,中國經常賬戶順差佔GDP比重連續五年超4%,2007年爲頂點,當年比重高達10.1%。

您已閱讀14%(496字),剩餘86%(297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