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經濟學

經濟學應告別傳統價值論

萬博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傳統經濟學教科書所傳授理論,大多誕生於牛頓時代的世界觀和哲學觀。如今物理學前進了幾百年,經濟學基礎價值理論卻仍留在過去。

多年來,經濟學專業的大學生一走進中國大學課堂就要學習「勞動是唯一價值源泉」的理論。勞動固然創造價值,但是怎麼能夠因此而否定土地資源、資本、技術、管理等也是價值和財富的源泉呢?

筆者認爲,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採納了類似「新供給主義經濟學」的提法——「讓一切知識、勞動、技術、資本和管理的財富源泉充分湧流!」然而,即便是五大財富源泉理論,也只是「新供給主義經濟學」對「硬財富」世界的解釋。有很多商品,比如,一手股票、一首歌曲、一個軟體、一幅名畫、一件古董、一場演講,到底怎麼測算其勞動成本、要素成本?

事實上,金融產品、知識產品、資訊產品、文化產品、服務業產品爲代表的「軟財富」和「軟產品」本身並不屬於牛頓物質世界,而是屬於愛因斯坦以後的相對論、量子理論、不可測理論、宇稱不守恆理論的微觀粒子世界、高速運動的世界,以及人類思維的世界。在這樣的軟財富世界裏,「軟商品」不但沒有固定勞動價值可計算,也很難有固定的物理成本,更沒有確定的效用和供求關係。如果固執地按著「硬物質」世界的規律去認識和分析它們,就會每天犯錯誤,並且給經濟實踐和財富管理帶來巨大的損失。

您已閱讀16%(472字),剩餘84%(24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