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部拍得不錯的英國新電影《驕傲》(Pride)中,一羣倫敦同性戀活動者坐著大巴來到一個威爾斯村莊,去支持煤炭礦工1984年那次罷工。他們到達的第一晚,社區會堂裏氣氛很尷尬,但那些活動者和礦工們意外地成爲了哥們兒。影片結尾,一羣威爾斯礦工的妻子在倫敦一個皮革酒吧(leather bar,同性戀酒吧的一種——譯者注)度過了一個讓人終身難忘的晚上。
上世紀80年代,這兩個羣體的日子都很難過。一個在愛滋病大流行期間生活在倫敦的同性戀朋友回憶道,那時他老是在送朋友下葬(因爲死者的家人不認他們),繼承了朋友們的各種身外之物。
但後來同性戀羣體獲得了正常地位,而礦工則一蹶不振。眼下世界各地紛紛接受同性戀婚姻,而西方工人階級的地位仍在不斷下降。這反映出兩種政治觀念的相異命運。爲同性戀、女性和其他受壓迫羣體爭取權益的「維權」持上升勢頭。相比之下,提升全體工人階級的舊思想已經死亡。工人階級如今被貶爲工業時代的遺物,令人尷尬,就像廢棄的工廠。
您已閱讀18%(415字),剩餘82%(191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