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金融市場

警惕比2008更兇險的市場

FT專欄作家邰蒂:本週全球市場劇烈波動,凸顯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儘管金融危機後西方向銀行業大量注資,流動性看似充裕,但嚴格的監管、投資者的「羊羣心理」,正在讓撮合交易變得越發困難。

假如蓋伊•德貝兒(Guy Debelle)是一名對沖基金經理,那麼本週他已經大賺了一筆。三天前,這名澳洲央行的高官預言,由於投資者對結構性風險缺乏認識,市場將出現劇烈的波動。他表示,數量「可觀的」投資者很可能認爲,他們能在發生任何拋售前退出自己的頭寸。「歷史告訴我們,這一策略總體上是不成功的,」他警告稱,「出口往往很快就會變得出人意料的擁擠。」

剛過了一天,德貝兒的預言就應驗了。本週三,市場波動性急劇上升,導致美國國債價格大幅起落、歐洲股市和債市劇烈震盪。這波震盪可能會在未來幾天裏減弱,但德貝兒傳遞出的訊息的重要性不會減弱。本週的震盪已經證明,「流動性」(即資產交易的容易程度)問題極其重要。

令人擔憂的是,目前流動性似乎已經降低,原因是非常規貨幣政策實驗與金融改革和技術變革發生了「撞車」,而這場「撞車」的危害超出人們意料。或者用德貝兒的話說:「從結構上看,當前的市場流動性低於過去。(這)在大家爭相購買資產的上揚行情中並不顯眼,但在市場下滑時很快就會顯現出來。」

您已閱讀26%(436字),剩餘74%(12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吉蓮•邰蒂

吉蓮•邰蒂(Gillian Tett)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助理主編,負責全球金融市場的報導。2009年3月,她榮獲英國出版業年度記者。她1993年加入FT,曾經被派往前蘇聯和歐洲地區工作。1997年,她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2003年,她回到倫敦,成爲Lex專欄的副主編。邰蒂在劍橋大學獲得社會人文學博士學位。她會講法語、俄語、日語和波斯語。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